《虎妈猫爸》热播,看在美华人怎么说

2015-06-03 12:00:07 540

 

最近荧幕上火了《虎妈猫爸》这则热播大戏,剧中的人物太过鲜明,也因为太贴近生活,引发了全民对教育的争议浪潮。就连在美国已经安定下来的*妈妈也在讨论这部剧。本文由其中一位参与热议的妈妈记录,她毕业于国内名牌*,在美工作4年。

感激:国内教育的“狠”

几乎所有人,都对自己父母的“虎”和*教育的“狠”持有感激,虽然对一些具体的方式方法不太认同,认为有可改善,但是无一例外地反对所谓“快乐教育”。

一位大家都羡慕的美女妈妈(医*学家,工作出色家庭幸福,弹一手好钢琴,画画在美国赢得young artist的荣誉,业余写小说还发表出版)说,*式教育有一些压制爱好的地方,也有一些“拙”的地方,比如老师对学生的罚,抄写课文多少遍等,但是总体上,*式的教育让她能吃苦,受得了委屈,这些是她赢得开心生活的根源。“吃得苦”、“受得委屈” 也是我们这些在异国他乡,一路冲杀,为自己和后来华人赢得一席之地的*女性在职场上站住脚的根本法宝。

另一位如今在全美前五的高校担任教授的姐姐说,她最喜欢狮子老爷的一句话,并且稍作改编就是——生活没有捷径,吃不得苦,就得不到真正的快乐。

质疑:国外的“快乐教育”

负责地说,在我认识的所有uper middle class的美国人(无论美国本土还是欧亚移民),没有一个真的对孩子实行什么国内人误解的“快乐教育”,美国之所以似乎比国内压力小、生活好,完全不是什么他们的教育成功,而是二战之后作为战胜国,和之前的工业化,打了好基础,人少资源多,竞争压力小,不用千万人挤独木舟地拼杀,而非是什么教育有捷径,可以从小做什么公主梦,以后还能成功。而在美国内,其实一样,每个成功的人,各有特长各有途径,但是有一条,没有一个人不能吃苦。

我老公是一位德国人,他*时非常辛苦,宽进严出,但也是凭借过硬的入学分才挤进去的,学业非常沉重,其间还自己申请到美国做交换生两年,到上海一年,回去完成论文的时候几个月天天废寝忘食,教授严厉的很。哪里是我们说的没压力?!之前我美国的朋友Jason说美国念书看你自己,他书包有几公斤,天天背回家做作业到很晚的。


对比非华裔:美国 “成功人士”对孩子的教养

我要说的是我孩子的儿科医生。
大家都知道在美国,医生是最受尊敬,收入也几乎是*的一个行业。能够在美国做专科医生(相对于家庭医生)是百里挑一千里挑一,如果在很好的医院,那就是万里挑一。他们都是不止智商高,情商也高,才能够冲过重重考试,面试,魔鬼的住院医生训练,成功地成为一个医生的。

他对我说,他的四个孩子,*的12岁,最小的4岁,大孩子在南加*的私立学校,中学2年级,学三种语言,弹钢琴拉小提琴,每天早上五点半准时起床。孩子妈妈也是科学家,夜里有时候需要加班,所以不会早上起来给每个孩子做饭,12岁的姐姐自己烤面包,洗水果,吃一些,带一些,在游泳池游1小时后,回来再加餐一些,然后由他把姐姐和老二一起送去上学。

而最小的4岁半的孩子,如今也已经开始学西班牙语、画画、踢足球。这些都是孩子自己选择学的,但是选择之后,需要努力时候,就会耍赖,他允许孩子选择学或者不学,学什么。但是一旦开始,必须坚持,因为他和他的太太都坚信,没有任何一种兴趣,可以纯粹快乐地坚持,当孩子面对是练习画画还是看ipad动画片时候,没有一个小朋友可以完全抵御诱惑。哪怕是最喜欢的踢球或者画画——因为这些需要努力才能提高。然而当他们监督孩子必须完成每天的作业(包括4岁的这个),孩子有了进步,那种快乐,会加强他们学习的兴趣。

帮孩子走*步,坚持到他的成绩,让他更加自信,喜欢,这是父母的责任。

btw,这个医生是美国白人,太太是英国人,第二代移民。

当然了,让孩子具备坚持的品质、吃苦的能力、合作的精神、受得委屈不崩溃的情商……这些,并不等于人云亦云,别的孩子学钢琴你的孩子也学钢琴,别的孩子背唐诗你的孩子也背唐诗。

我觉得美国教育的一个长处是,允许多样化存在。之所以学校对课本的要求并不高,比如k(5岁上k)的作业一周只有一次,要求只是10之内的数数,会写26个字母和简单单词。只要通过这些就可以继续升级,也不会建议看特殊教育。但是,并不是说5岁的孩子真的只需要会这些。基础要求低,是因为给每个孩子的家庭有足够自由发展孩子自己的兴趣,比如有的孩子兴趣是绘画,有的孩子是音乐,有的孩子选择了3-4项体育运动。学校统一的要求不高,放学早,并不是让孩子回家看电视,混日子,而是给家长足够的时间,来发展孩子个性化的兴趣。

也就是说,美国的教育方针,事实上,对家长给孩子的付出要求更高。很多父母在孩子*期间选择了半职工作,或者flexible的工作安排,下午三点就接走孩子,参加各种兴趣班,孩子小时候总是会在困难时退缩,不愿意练习,很多时候是妈妈必须陪练……然而,等孩子上床睡觉之后,夫妻二人一起在书房打开电脑加班的大有人在。

国外教育很“美”?那是误读!

最近,一批早期的*移民家庭开始在网上抨击那些三流写手、短期到访者和交换生构建的“美好教育”图景,并斥之为“不负责任,哗众取宠。”或者我们真有必要认识一下国外真实的教育。

有一句话也许是一针见血:*卓越在分数上,美国卓越在能力上!而追求卓越所需的付出是一致的。《虎妈猫爸》这部电视剧带给我们对教育的思考远在剧情之外。
 

newmap | sitemap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