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1年*公务员面试:让“非模式化”飞一会儿

2011-01-13 09:44:59 1620

让“非模式化”飞一会儿

——凸显自我,拒绝千人一面

 

 

    引言

    再有几天,2011年的*公务员考试的笔试分数即将公布,但是笔试仅仅是一场资格赛,最终鹿死谁手还在于下一阶段的面试。对于国考来讲,绝大多数职位是1:5的面试比例。能够在国考中通过笔试进入面试的,大多已是人杰,这时面试就成了一次优中选优的考试,竞争激烈程度就可想而知,尤其如果笔试成绩相差不大,面试就成了具有决胜意义的一环,所以有人说“得面试者得天下”。

    如此重大的考试,关乎人生道路的走向,考生重视是人之常情。在这个前提之下,产生“无论如何也要通过这次考试”的念头也就顺理成章。焦虑状态之下,人往往容易产生慌乱、不自信的心理,于是“病急乱投医”这种现象也就出现了。具体体现为:不是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,端正认识,打好心态基础,而是到处打探关于考试的各种小道消息,道听途说,任由焦虑心态滋长; 不是总结考试规律,梳理知识体系,关注国计民生,从容备考,而是产生投机心理,相信所谓的万能模板;最终结果不是在考试时挥斥方遒,才情洋溢,自如发挥,引得众考官频频点头,而是双目呆滞,表情木讷,模式答题,最终落得一个令人扼腕的结果。

    所以,各位考生朋友可以看到了,所谓的“非模式化”指的是从考试备考就开始的动态环节,更是包括心态调整、内容准备、礼仪打造在内的立体过程,最终的应考仅仅是结果、是呈现。


   分析

    就像我们前面所说的,之所以在考试时会出现“模式”答题,根本原因是对自己的不自信,对考试的认识没有端正,直接原因是独立思考能力欠缺,对老师所教的东西没有真正掌握,僵化运用。

    具体来说,在心态方面,容易出现模式答题趋向的考生大多是不自信的,对自己能力缺乏肯定,同时又迫切的想通过考试,这种情况下,“模板”往往成为他们的救命稻草,总以为投点儿机,弄个模板背一背,考试时装饰一个语言流畅的假象就能糊弄过考官,竟不知模板这个东西,如果只有一个人用,可能还能起点儿作用,但往往是既然你能弄到,别人也能弄到,既然你会背,别人也能背,最终千人一面,被考官轻易识别,滑天下之大稽,反而成为你的“滑铁卢”。其实,很多时候我们都忘记了“众里寻他千百度,蓦然回首,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”,办法往往就在自己身上,每个人都是*的。既然能够过关斩将通过笔试,能力就没有太大问题,每个人的知识储备都够用,只要能够善于发掘,学会迁移运用,我们就能以自己的风采吸引考官。

    这是根本原因。接下来说一说直接原因。

    很多考生长期以来形成一种习惯——对老师和书本上教的东西被动接受,不进行自主的独立思考,就不要说形成自己的独立见解,*恐怕连所学东西的真正内涵都没有掌握。比如说, 将老师教的礼仪固化,没有领会背后“礼”的精神,结果举止刻意,让人感觉如机器人般的不舒服,效果适得其反;将老师教的思路仅仅停留在语言层面,有口无心,不解其意,僵化使用,导致真情丧失,僵话横行,内容套路,结果就是必然的“模式化”。

    十成没有掌握一成,除了套话什么都没有学会,那么可以预见的结果就是,在面试的高压设计下,苦心经营的模板面具不堪一击,最原初的本能状态暴露无遗,狼狈应对,接近“裸考”。


    解决

    您如果看到前面一部分感觉诚惶诚恐的话,可能就会急切的想到这一问题——怎么办呢?所以,最终,让我们回归到解决层面。怎么办?恐怕除了心态调整之外,其余答案在这三句话中——

    举止要自然,不要刻意;

    表述要真情,不要僵话;

    内容要鲜活,不要套路。

    这里我们着重谈一谈表述和内容方面。

    大家可能仍然对《大话西游》中至尊宝那经典的“曾经有一段”印象深刻。在整部电影中,同样的一段话至尊宝说了两次。*次说的时候,涕泗滂沱,语调夸张,除了深陷爱情智商变为零的紫霞被感动之外,置身事外的观众只能被逗得哈哈大笑;第二次说的时候,至尊宝对紫霞动了真情,表现反而淡然,观众反而被深深打动。在考试中也是如此,我们往往能够发现,同样的话,从不同人嘴里说出来给人感觉竟是如此不同,在表述这方面,“真情”才是灵魂。而要做到真情,就要抓准理念,实现内心的真正认同。

    至于内容,我们可以举个实际中的例子。在讲应变题的时候,老师可能会讲到一点,在事故处理结束之后要反思,要进行长期建设,要进行制度改革,防止这样的情况再次发生。但是,考生们可以想一想,是不是每道应变题都要长期建设、制度改革?比如考生不知道有没有这样的经历,有的高校是会招自考生的,在印象中,自考生和通过普通高考考入的学生总免不了有些矛盾,于是就会发生一些冲突。比如学校今天处理了一起两者打架斗殴的事情,一个鼻子打出了血,一个牙被打掉一颗,学校会不会在处理完事情之后就痛定思痛,马上做出一个重大决定——以后再也不招自考生了?我们说不会。*,事件本身不够重大,不足以支持做出这样的决定;第二,考虑到各种因素,制度也需要一定的稳定性,不能朝令夕改。所以对这种情况来说,学校事后查明原因,完善设施,加强学生管理,做好心理疏导也就差不多了。所以,如果考生对老师教的思路不加思考,逢应变题必谈制度改革, 这不是“模式”是什么?这就叫做仅仅把思路停留在语言层面上,有口无心。再如这篇文章,很明显我运用的是老套的“提出问题-分析问题-解决问题”的思路,但是您不会觉得我套路,也不会觉得我模式,相反,正是因为这种思路的存在,使得我的思考、表述,使您读起来感觉更加清晰,这就是把思路运用在思维层面上的结果。

    将老师教的思路用在思维层面,内容就会深刻、鲜活,就永远与“套路”绝缘,借助思路发掘自我才是王道!

newmap | sitemaps